综合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筑梦科技现代化  礼赞最美档案人

发布时间:2024-06-12
 

    在时光的洪流中,档案是那些静默的诗篇,轻轻诉说着过往的岁月与不朽的传奇。而在这背后,有一群美丽的档案人,他们如同守护者般,用心灵与双手,细心呵护着每一份珍贵的记忆。

    他们,是那些默默在时光深处耕耘的人。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热烈的掌声,只有无尽的档案和寂静的岁月。然而,正是他们的坚守与付出,让我们能够穿越历史的尘埃,触摸到那些被时光遗忘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1948年,当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成立时,我们见证了档案人工作的开端。随后每年的6月9日被定为“国际档案日”。而国家档案局也决定从2013年开始,把每年的6月9日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这个决定让我们看到了档案人在国家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今年,中国科学院第九届国际档案日的宣传主题是“筑梦科技现代化,礼赞最美档案人”。我园综合档案室也将在此期间推出系列活动,包括档案推文、档案微视频、档案培训以及档案体验活动,这些活动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工作,感受档案人的魅力。时间将持续一个月,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现在,让我们走近档案人,听听他们的故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向这些最美档案人致敬!让我们一起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的付出点赞!


全新赛道 步步为营

—— 会计档案管理员 杜玮

2019年4月,我产后重返工作岗位。与产前不同的是,调整了新的岗位,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兼职会计档案管理员。这对我来说,是一条全新赛道。赛道有多少关、多少怪,我一无所知,没有一点专业知识,有的仅是初为人母的无知无畏。别想,别想太多了,干起来再说。

杂乱无序 无从查找

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对某编号的会计凭证进行拍照。我在第一档案室里面,上找下找,滚动密集柜的控制转盘,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想要拍的凭证。心想作为管理员,查找都这么困难,那其他人来查,何其难。必须要精准定位--设置指示标牌,通过方位锁定凭证位置。这是我心生的第一个想法。我接手时,因为综合档案库房饱和,财务实际管理着行政办公楼的2个会计档案室,这两个档案室里分别保存着哪个期间的会计凭证,除了会计凭证,还有什么材料,我也是一头雾水。针对这些问题,我首先对库房材料进行了摸底,建立了台账,明确档案室保存着的材料类型;同时对2个档案室、29个密集柜、约4000册凭证进行编码,制作编号和指示牌。摸清家底后的从容,看到清晰标牌后的满足,也许是我找到档案管理的两个感觉。

在接手凭证查找的任务后,我频繁地进出档案室。然而,南方的湿热气候与档案室常年密闭的环境相结合,使得这里成为了霉菌滋生的温床。尤其是第一档案室,存放着从2009年1月起的早期会计凭证,一开门,霉味便扑鼻而来,令人难以忍受。即便只是短暂停留,也不得不时常外出换气,这样的环境实在是恶劣得让人难以驻足。我曾尝试在综合档案室拿来一些驱虫驱霉药片,希望能改善下状况,但效果不佳。与霉菌和虫子的斗争,我显然败下阵来,深感无奈。转机出现在2021年3月,我收到了参加广州分院调研我园档案工作的会议通知。我心中暗喜,这或许是我反败为胜的契机。在会议上,我详细汇报了档案室的现状以及我园面临的困境。领导们对此表示了深切的关怀,并认识到改善档案室环境的紧迫性。

会议后,我们获得了一笔经费,用于改善档案室的环境。对档案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安装了窗帘和空调,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随着环境的改善,霉菌和虫子也逐渐失去了滋生的条件,档案室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清分尘封材料 会计档案大搬迁

随着园系统改革方案的进行,行政办公楼的办公室作出新的调整。我在2021年6月收到通知,为配合园系统改革方案的落实,要尽快腾出来第二档案室,重新作办公室使用,同时需要在标本馆重新规划建设一个新的综合档案室。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喜忧掺半的事,喜的是一举解决了档案保管超期、无查阅室、环境差等问题,忧的是既要限期完成新规划综合档案室的建设,又要一边清分材料,编制移交手册,实现最后的大搬迁。当时档案室里除了会计凭证和账簿是有序排放,其他材料散乱无序堆积,最早能查到1974年业务资料。我深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先做于易,于是我稍稍安抚了下自己那颗喜忧掺半,更多的是不安的心。为了实现档案的搬迁,首先得有新地方腾挪,我选择重新规划的综合档案室建设着手。我请单位基建的老师和我一起回现场复尺,重新设计出一份新图纸。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问题,询价了3家供应商,3家给出了不同的设计图纸。面对这种情况,我冷静下来,对图纸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比较,最终在3张图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出一份新图纸。接下来清分材料,编制清册,实现大搬迁的工作了。这项工作历时4个月,组织密集柜拆装、会计档案甄别、分类、登记、搬迁,并调用约19人配合工作。在中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最终,共整理移交7201卷(册),销毁没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整整4个大大的收纳箱。2021年9月底,发会计档案移交综合档案室的通知的发布,宣告了我从这场战役中凯旋。

环境适宜条理清晰 你要的我都有

新规划的综合档案室设备齐全,库房在建设时就充分考虑到了档案保护的需要,实施了防水、防潮、防有害气体和防尘等措施。这样了一来,既确保了档案的安全,也大大提升了档案保存的质量。更令人欣喜的是,侧边用玻璃隔出一个约23平的阅览室。这个设计不仅方便查阅人使用,还减少了会计档案借出的次数,从而降低了遗失的风险。这个明亮、舒适的阅览室,一直是我以来的期望。再不用看着课题结题时大家扎堆挤在通道、走廊上,或站或蹲或就地而坐拍照查看,各个满头大汗的。充裕的档案存储空间,使得会计档案在这之后的每一年都能按期移交,不再积压。每每路过这个阅览室,我都不禁往里面瞄上几眼,看着大家伏在桌子上神情专注,旁边摞着高过头的会计凭证册,飞速地在电脑上敲击着字眼。这一刻,我深知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这个赛道的奖章,我拿到了。

转眼间,我来华南植物园已经8个年头,早已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植物人”。我将一如既往地深深扎根于平凡的岗位,为了那科研的木棉花灿放枝头,甘愿付出自己的点点滴滴。


人事档案工作 点点滴滴在日常

—— 人事档案管理员 刘丽香

干部人事档案是在组织建设、人事管理等工作中形成的,是反映干部个人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思想认识、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素养、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以及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的历史记录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干部的重要依据。干部人事档案与干部个人权益息息相关,它是维护干部人才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1990年5月,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我,听从组织的安排懵懵懂懂地来到人事部门,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那时的我,什么是人事管理、人事管理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工作中会形成哪些材料、哪些材料需归入人事档案等等一系列问题均一无所知,却要面临即将开展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人事档案检查,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当时的工作环境比较差,库房、阅档室、整理室、办公室(四室合一)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房间里除了三组铁皮的档案柜、一张书桌和一张椅子外,剩下的地方就是堆着一大堆油印且未分类的需归入个人档案的材料,进去房间有点喘不过气的感觉。时间紧迫,自己对工作又不熟悉,再加上这样的工作环境,当时有过放弃、不想干的念头。大概过了2个月,广州分院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同志来我园(所)了解档案整理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后很不满意,当即提出要求:通知我带上最厚的三本干部档案到分院,由他们具体指导,包括材料分类、整理、装订等,直到这三本档案整理验收合格,才可以回到单位按此要求进行整理。当年8月份中国科学院人事局也组织了为期半个月的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班。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档案整理的实操,我以满分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闭卷考试。最终,在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帮助下,我园(所)顺利通过了此次的档案达标考评。

从1990年5月开始从事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至今,已在该岗位工作整整34年。期间经历了四次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大检查。2011年4月我们以99.7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干部人事档案审核检查验收,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先进单位;2017年7月至2021年中国科学院开展全院的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是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全面审核,重点审核干部的“三龄两历一身份”。每一次的大检查,都是对干部档案工作的提升、规范,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规范管理。

    各类型档案的管理总的要求有其相似或相通的地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如此,作为人事教育处兼职档案员,在工作中也非常注重每个环节形成材料的收集、分类、整理,一般每完成一项工作会对该项工作全过程的材料进行梳理、分类、排序及目录登记等,并根据工作内容分卷归类,便于年度文书预立卷工作。材料齐全完整,签名日期盖章完备,为后来工作查阅参考提供了佐证。


城堡与心脏

—— 基建档案管理员 江强

我参与基建工作近30年,其中从事基建项目档案工作也8年有余。在实际工作中,我通过不断学习院基建档案规范和细则要求,努力提高档案的收集和整理能力。

无论是园区建设规划、新建项目、项目的运行、改扩建、维修还是涉及监察审计和维权举证等都要利用到之前的基建项目档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些,对待档案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确保每个项目的档案收集完整并保存好,便于今后查阅和利用。

我对十二五”基建项目档案依然记忆尤新。华南植物园“十二五”基建项目(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利用综合研究平台)是2013年8月立项,2015年6月开工建设,2016年12月竣工验收,2019年9月完成项目验收。我全程参与了可研到项目验收的全过程。为了做好同步布署、同步检查和同步验收“三同步”工作,我及时与各参建单位协调沟通,通过会议培训、日常交流等方式让各方参建人员都了解基建档案建档规范要求,重视日常资料的收集。同时及时检查和收集各个阶段的资料,保证其安全性。在完成项目某个阶段后就要对该阶段的资料进行整理收集,比如立项阶段完成了,就要对立项所涉及到的报批文件进行收集,包括电子文件等,检查到不齐全的资料及时补充。特别是招投标和施工阶段,由于经办人员可能会变动,容易造成资料丢失,所以要及时检查和收集,保证所有资料安全性。该项目共形成档案105卷,其中综合管理文件59卷,施工文件38卷,监理文件7卷,声像档案1卷,电子文件1217件。项目验收前所有资料比较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组的项目验收,专家组对归档电子文件质量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

 

基建档案工作,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守护着工程项目的心脏。每一份档案都是城堡里的一块砖石,它们承载着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虽然我因为身体缘故,现在主要承担着“传帮带”的工作,但是我依然愿意做这个城堡的守护者。


学习在路上

—— 文书档案兼职档案员 林丹妮

我接手办公室文书工作仅三年,期间以兼职档案员的身份开展文书资料归档工作也仅有三次。尽管经验尚浅,但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每一份档案都可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唯一记录,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未来工作的铺垫与准备。因此,我始终怀着对这项工作的敬畏之心,努力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一开始,我主要按照档案室的预立卷进行分门别类,将文件集齐后上交档案室。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预立卷是一个有效的分类途径。于是,我开始尝试根据预立卷的分类方法,对各类文件材料及其办理过程进行细致的保存和记录,力求做到信息完整、逻辑清晰。这样不仅有利于文件的保管,也便于后续的归档工作。

随着对全园业务流程的不断了解,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我逐渐调整并优化了综合管理类预立卷的分类方式,使各类文书档案之间的联系更清晰便捷,有效提高了归档工作的效率。

目前,我园正处于抢占科技制高点以及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关键时期,各方交流日益密切,文件类型也愈发多样。面对这一挑战,我将专注于构建高效准确的综合类文件收集管理系统,特别是加强对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管理。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研究所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与敬业精神,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我将持续关注档案工作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的归档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研究所的档案管理工作贡献更多的力量。


我的档案十四年

—— 综合档案 彭玉香

我是2010年10月入职华南植物园。上班的第一天就是去合肥参加中国科学院档案馆组织的档案培训。就像电影中转身的镜头,一晃,14年就过去了。

在植物园做档案的14年,如果真的要做一个划分,我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初识(2010-2014

通过学习、请教、培训以及实践逐渐知道了档案是做什么。工作重点就是把一页页,一份份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装订、排列,一卷卷一盒盒摆进绿皮柜。我的办公室在三楼,少有人来。办公室-库房,库房-办公室,工作琐碎单调,日子波澜不惊。当时家就安在植物园一墙之隔的世纪绿洲,很少跟朋友推荐到植物园游览,因为不觉得她有啥好,也没有体会她有多好。介绍自己工作的时候也会含糊不清,打马虎眼,可能下意识会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值得为人所知道吧。

熟悉(2015-2019

前几年整理档案,存了一些问题,想把它们弄清楚。于是开始走出办公室,走到了一些老人的家里,开启我的口述历史之旅,慢慢地就走出了一个新天地。我的第一个口述历史的对象是参与“橡胶北移”任务的留美博士郭俊彦教授,也是华南植物所的一位老所长。为了给他庆祝90寿辰,也纪念他回国60周年,单位搞了一个庆祝活动,我当时做了一个视频,补充了橡胶北移攻坚克难的一些史实,在纪念会当天播放。我也是从那次采访才知道我们原来有那么辉煌的历史,能够去参与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那次采访还有一位梁志贤老人。记忆中他很清瘦,面目慈祥。自从采访认识以后,他会经常到我办公室来给我送一些从报纸上复印的有关养生的材料。老人腿不是特别好,每次都扶着栏杆爬到三楼,递给我资料,好像生怕耽误我时间似的,叮嘱几句,就又马上离开了。有次他离开,我送到门口,看到他扶着栏杆慢悠悠地下楼,心中一颤,拿着手机给他拍了一张背影,没想到那竟是老人家留给我最后的记忆。多年以后,当我给档案同行们讲起这个场景,情还是不能自已。那几年我陆续采访了很多老人家,一次次被他们的纯朴所感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毕业就来到了植物园,一直干到退休。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了那些远去的时代,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梦想,他们和植物园的情缘。很多次采访,我身边都有一个熟悉的人,那就是陈忠毅老师,他也曾是我们的副所长。在他的带领下,我慢慢熟悉了我们单位的历史,知道了档案里里外外的很多故事。院档案馆也在那几年,开始借着“国际档案日”,集中做一些档案的宣传。在广州分院编辑《档案荟萃》之后,2019年我也做了一次尝试,采访了15位老师,编辑了长约30分钟的视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述从解放战争开始到2003年华南植物园第一次共建,几代植物园人前赴后继,如何用行动诠释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的故事。这个视频后来被单位的各个支部用于党员教育,反响还不错。园庆90周年,我精心挑选了从1929年到2019年100多张图片,以“我们的脚步”为题,发布在华南植物园的公众号上,用图片、资料去唤醒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一时间被纷纷转载。就这样,慢慢地,植物园在我眼里也开始变得好看多了,她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的朋友圈里。

深入(2020-2023

以前我们档案人坐在一起,大家聊的很多问题都是档案不受重视,工作难以开展,实际工作也确有同感。但是说实话,档案主要起一个支撑服务作用,确实不可能成为单位工作的重心。怎样解开档案的神秘面纱,如何让档案走出库房“活”起来,是我这个阶段主要思考的问题。不知道哪位名人曾说过:改变你的想法,你就能改变你的世界。是的,转变思维确实真实改变了我的世界。

2020年编辑的《问道故乡何所在,园林无处不为家》-陈封怀教授诞生120周年纪念集小小成功带给我极大的鼓励。资料的收集、筛选,到文字稿,再到排版、设计、印刷的沟通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当然也非常有幸得到了三位老先生指导。当看到纪念集样本的时候,感觉所有的压力都得到了释放。后来这本纪念集的内容被以多种形式利用,譬如文章、展板、视频、活动等。我也根据纪念集的一章节内容制作了陈老的纪念视频,给我带来了很多荣誉。视频被选为院继续教育网《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资源,并选录进《学习强国》“科技人物”专栏,被评为2021中国科学院档案馆国际档案日的二类宣传案例,也荣获第十五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二等奖。2022年我又利用纸质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名人档案等,梳理华南植物园1956-1966年10年期间的留言记录,数字化处理和精准翻译,深挖留言簿背后的故事集结成档案图册《光照南园辉影长》,图册在纸张选择,美术设计方面有了比较的大的提升,同时精选部分留言声像化,制作档案微视频,成功荣升为2022年国际档案日的一类宣传案例。2023年我又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档案剧本杀《华南园奋斗者》。通过团建、娱乐、沉浸式方式演绎科学家精神,进行园史教育,思政教育,这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属于首创,反响积极热烈。2023年的档案编研与利用成果也囊括了中国科学院档案的一二三类宣传案例。

2029年是我们华南植物园建园100周年,我计划是完成10个科学家的微视频献礼百年园庆,目前已完成过半。2023年的两个院士微视频分别荣获了第十七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二等奖和优秀奖,也再次荣获中国科学院档案编研一类案例。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档案记录的华南园悠久的历史,给我了非常多的工作灵感,我也在创作中感受着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这十四年,我历经了从初识到熟悉的蜕变。档案,于我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段深入探寻档案价值、揭示历史真相的旅程。回首过去,我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展望未来,我希望能继续为档案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珍惜档案,共同守护我们的历史记忆。

我坚信我的下一个十四年会更好!


 

 

 

附件下载: